宋代经济文化繁荣,土地私有制、租佃制及街市制推动农业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兴盛。在此背景下,宋代审计制度成熟,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审计体系,强调独立性、专业性,对现代审计在治理重要性、财务管理、信息化、监督机制及独立性方面提供了深刻启示。
一、宋代审计制度的演变与体系化构建
审计制度作为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追溯至遥远的夏、商时期,历经上千年的演变,至宋代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一)审计制度的萌芽与初步发展
审计制度起源于夏商时期,大禹治水时考核诸侯治水功绩与交纳贡赋情况,已初具审计雏形。西周时期,《周礼》中设立“宰夫”之职,标志着国家审计的萌芽。宰夫采用“就地稽察和送达审计相结合”的方法,考核百官及财政收支,为后世审计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崛起,审计制度在沿袭西周“官计制度”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上计制度,加大了审计监督力度。
(二)审计制度的逐步变迁与专业化进程
随着历史的演进,审计制度也经历了不断的变迁和发展。到秦汉时期,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稳固确立,上计制度进一步完善,形成了“郡(国)审县,朝廷(中央)审郡”的审计模式。御史监察审计制度也随之建立,确保了审计活动的严谨性和权威性。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审计制度经历显著变迁,上计制度逐渐衰亡,御史审查审计制度进一步发展,催生了侧重经济监督的审计机构——比部。至隋唐,审计监督权由御史大夫、刺史及比部共同分担,比部归入刑部,实现了审计监督职能的专业化与独立化。
(三)宋代审计制度的创新与体系化构建
宋代审计制度继承前代并经过创新,形成了一套完备且独特的审计体系,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为强化中央集权,宋代注重财政管理,设立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强化三部勾院与都磨勘司的审计职能。南宋建炎元年,审计司的诞生标志着宋代审计进入新阶段,职能划分更为精细,财政财务审计由比部、三部勾院、都磨勘司及审计司负责,财经法纪归御史监察,经济政绩属吏部,显著提升了审计效率与专业独立性。
审计机构随官职体系变革而调整,保持严密体系,涵盖中央与地方。中央审计机构历经三阶段:北宋初至元丰改制前,三司下设都磨勘司等部门负责审计;元丰改制后,审计职能分散至刑部比部、户部属司等机构;南宋时,专勾司更名为审计司,增设审计院负责军费审计。职能上,中央审计分为财政财务、财经法务、经济政绩及特定领域审计四类。地方审计机构相对稳定,转运使为财政长官,路级监司与州县审计机构并行。典型机构如转运司初审钱谷文帐,提刑司复审上报,元丰后增设刑部终审加强监管。南宋时,粮科院、审计司分支负责军钱审计,体现了地方审计的灵活与针对性。
宋代审计制度的发展,不仅强化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财政管理水平,更为后世审计制度提供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宋代审计制度的运行机制
(一) 宋代审计流程的探索与实践
宋代审计流程,严谨而周密,旨在确保财政收支合法准确,由行政机构下属审计部门执行。流程涵盖账簿编制、初审、复审、上报中央及审计结果处理等关键环节。地方审计由转运司初审,提点刑狱司复审,结果直报尚书省或皇帝审阅。
北宋前期,审计机构多隶属于三司,其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元丰改制后,审计机构独立,户部、刑部与太府寺分担职责,比部复核钱帛,审计独立性与专业性显著增强。南宋时,审计职能由户部、太府寺、审计司及粮料院承担,地方财税需经初审、复审后上报中央,如州上供钱物,需经磨勘司、审计院初审,转运司复审,最终送尚书户部。
宋代审计流程的调整,是古代国家治理智慧的体现。通过引入多方参与监督机制,减少行政干预,确保审计公正。元丰改制将部分审计职能分给司法监督机构,南宋建炎后粮科院和审计司加强对地方军税钱帛的审计,均体现了对审计独立性与公正性的追求。这些调整不仅提升了审计的专业性,更确保了审计结果的客观真实,为宋代财政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宋代审计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不仅为后世审计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彰显了宋代在财政管理和审计制度建设上的卓越成就。
(二) 宋代审计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系统化
宋代审计制度不仅注重流程的探索与实践,还十分注重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系统化。宋代审计法律法规完善且系统,为后世立法树立了典范。例如,南宋时期总领所下设的审计司(院),就充分展现了古代在财政与军事管理方面的深刻洞察力和独到见解。其审计程序严谨规范,启动多由上级官员依法令发起,确保权威合法。专勾司、审计院等专业机构秉持公正透明,通过多元化手段确保审计信息全面准确,书面报告提交决策者,极大提升审计效率与效果,保障财政资金的合理高效使用。
审计标准严格明确,聚焦于账簿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以《庆元条法事类》等法典为重要依据,确保财政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同时,对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和道德操守提出高标准要求,既保障专业性,又维护公信力,有效遏制财政腐败,维护财政秩序稳定。
审计责任清晰分明,审计人员需对审计过程及结果承担法律责任,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确保审计严肃性。账簿管理者、财务人员等相关责任人亦需对审计结果负责,责任共担机制强化内部管理约束力。法律对违规行为有明确处罚规定,有效震慑违法违纪行为,提升审计权威性和执行力。
三、宋代审计制度对现代审计的启示
宋代审计制度,历经上千年的演变,为现代审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一)审计核心地位的确立
宋代审计制度体现了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从三部勾院到比部,再到粮科院和审计司,审计机构遍布财政管理各个环节,确保国家财政稳健、经济秩序井然。这启示我们,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审计制度的健全与完善至关重要。需强化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其有效监控财政运行,及时纠正管理漏洞,防范金融风险,保障经济健康发展。
(二)财务管理制度的科学化
宋代审计遵循严格的审计流程,制定相应的审计标准,确保了财政资金的合理高效使用。这一做法启示我们,在现代财务管理中,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约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加强内部控制,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防止财务信息失真和滥用,为国家的经济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三)审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宋代审计虽未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但通过多元化手段确保了审计信息的准确性,尽管存在信息偏差。这一历史经验启示我们,现代审计应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如大数据分析、AI风险预测和自动化流程执行,以提升审计的效率与精确度。借此,审计人员可将精力集中在关键问题上,提出更具洞察力的管理建议,从而增强审计工作的价值。
(四)审计监督机制的构建与维护
宋代审计制度通过明晰的职责分配和严苛的惩戒措施,有效地抑制了财政领域的腐败行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制度往往难逃“人亡政息”的命运。这一做法启示我们,在现代审计中,不仅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同时,还要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维护审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五)审计独立性与公正性的坚守
宋代审计制度虽彰显独立与公正原则,但受限于作为官府职能部门的角色,难以完全避免外部行政干预,影响了审计的纯粹公正。这一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在现代审计实践中,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至关重要,必须筑起坚实的防护墙,隔绝外部不当干扰和利益纠葛。同时,审计人员需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与卓越的专业能力,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确保审计工作的公正、专业与可信,为现代审计制度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身为审计人员,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和发展现代审计制度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李永卉. 宋代审计机构职能与关系研究[J]. 中原文化研究, 2021, 9(02): 85-92.
[1] 肖建新, 谭书龙. 论宋代军队的审计法律[J]. 中州学刊, 2020, (09): 120-128.